【创新在一线】没获专利的职工创新如何“按质论价”

来源:东方资讯


(相关资料图)

本文转自:工人日报

没有跨进专利“门槛”,职工创新成果价值就很难得到体现,这往往会让创新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

【创新在一线】没获专利的职工创新如何“按质论价”

阅读提示

获取不了专利权,职工的创新成果就很难受到合法保护,也很难有人能够准确地给出一个合理的价值定位,结果往往是职工创新付出与收获差距有点大。对此,专家建议建立起评判机制,界定归属,按贡献大小、收益占比、市场推广等综合评判。

“奖励几百元钱,都不够前期投入的材料钱。”1月28日,在沈阳市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年度表彰会上,机械加工车间机加3班赵文兴等5人的“传动轴零件加工和热处理工艺优化”项目获评2022年度企业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得到奖励500元。他有些困惑,“无论个人贡献占多少、带来的效益有多少、市场价值是多少,企业给的奖励都一样,这样谁还有兴趣搞创新呢?”

与赵文兴心存同样困惑的职工并不少。企业在总结并奖励来自班组的职工创新成果时,经常有个激烈探讨的话题:职工的创新成果归属如何界定,如何给创新成果“定质定价”,以及如何让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彰显价值?这是企业推动科技创新避不开的难题。

创造订单近200万元,5人获奖500元

赵文兴班组全员利用工作之余参与工艺改进,没有耽误生产进度,前前后后历时3个月,试验了几十遍。工艺改进后,提高了传动轴零件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改进后的产品已经批量配套在多款车型上,每年可为企业创造订单近200万元。

这项工艺改进前期投入的成本比较高,光材料费就3万元,更不用说人力、智力等其他成本的投入。“奖励低了,会让员工感觉技术创新没太大意思。奖励都一样,不会有人愿意解决那些难做却效益大的技术难题。”赵文兴说。

标签: 按质论价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