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非遗技艺润童心,“国宝级”景泰蓝大师走进文德路小学|全球最新

来源: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炜 实习生 卢佳圳


(相关资料图)

图/受访者提供

“择一事终一生。”这句铮铮有力的座右铭,是一名非遗名匠矢志不渝的初心,也是中国景泰蓝工艺得以青出于蓝的“秘籍”。

5月24日,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的师生一同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课”——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景泰蓝非遗传承人钟连盛带来的《传统文化中华之魂,非遗彰显文化自信》。近百名师生现场聆听了景泰蓝的历史与制作工艺,“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景泰蓝大师进校园,现场讲述非遗“传奇故事”

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非遗大师进校园、讲大课的模式在一些中小学里“火出圈”,助力传统文化落地生根。越秀区文德路小学阶梯教室内,来自多个年级的近百名师生欢聚一堂,热烈欢迎景泰蓝大师钟连盛来访。

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该技艺于明代景泰年间发展成熟,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所用珐琅釉又多以蓝色为主,故称之为“景泰蓝”。课堂上,钟连盛结合《和平尊》《普天同庆》《冬奥五环珐琅尊》等造型端庄、雍容华贵的倾力之作展开详细解读,将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瓶身主体纹饰为两两相望的孔雀,象征富贵与喜庆的锦鸡、喜鹊对歌长鸣,整体呈现百花齐放的传统东方美学。”在介绍作品《和平尊》时,钟连盛对瓶身图案设计理念进行解构和思考,并指出景泰蓝的设计需与时俱进、焕发新生。

每一件景泰蓝“国宝”的背后,都有艰难的攻关时刻。据介绍,以APEC主会场中66件造型别致、色彩明媚的景泰蓝斗拱为例,要将每组长宽高均达2米、重量超过350公斤的斗拱用景泰蓝工艺表现出来,在中国建筑史、景泰蓝工艺史上属于首次尝试。

“整个烧蓝的过程就是最大的变数。”钟连盛向同学们介绍说,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实验,仅钢骨架就做了七百多个,攻克了大斗拱桔红、桔黄、大红色彩在烧制过程中易发生色变等难题,最终确保了国际会议顺利召开。

非遗彰显文化自信,校园特色课程培育勤勉学风

“珐琅艺术品的分类是怎么样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会有新变化吗?”“哪件作品让您印象最深刻?”此起彼伏的提问声中,怀揣好奇心的同学们做足了功课,踊跃地向非遗大师“取经”。

钟连盛回答称,技术的变革带来工艺创新是必然趋势,但扎根细微处的磨砺才能让技艺更传神。他表示:“唯有肉眼与触感是实实在在的,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不能有一点马虎、追求极致,锻炼用心做事的能力。”

“上胶—捋丝—掐丝—上珐琅—点蓝”,事实上,文德路小学的同学们对景泰蓝非遗工艺——掐丝珐琅手工制作课程并不陌生。近年来,越秀区文德路小学率先引入了掐丝珐琅手工制作课程作为学生们的选修课。经过对传统技艺的精简,通过烘干操作来代替烧制环节,让高年级学生更安全、简便地开展课程实践。

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副校长詹凯宁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作品展示的平台,激励广大学子在“绣花功夫”“烧制绝技”中习得踏实做人、耐心做事的真谛,让文化自信根植在学生心中,践行“实事求是,勤学励若”的校训。

据了解,为了让传统文化课更见实效,学校以每周2节的频率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课程包括唐诗宋词、音乐美术、建筑艺术、书法、戏剧等,覆盖小学各年级各学段。此外,本次非遗课程还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惠及越秀区中小学校、清远、贵州、四川、香港等姊妹学校,进一步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徐炜伦

校对 | 马曼婷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