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斑霜消费群体调研 祛斑霜市场竞争状况

来源:互联网

祛斑霜指在皮肤表面的一些色斑(如肝斑、雀斑及老年斑等)具有一定抑制、化解及祛除作用的皮肤用乳化膏霜。色斑的形成是在紫外线、激素、遗传及老化等因素影响下色素在皮肤上沉着的结果,因此,此类产品主要是依靠在膏霜基质中添加抑制和还原黑色素的有效成分而达到祛斑的目的,目前常用的祛斑添加剂有熊果苷、曲酸、维生素C衍生物、果酸及一些中药提取物等。

中国每年有近660亿的美白消费市场。在增速飞快的美白市场中,有一项潜力巨大的细分赛道在近几年也逐渐展露头角,那就是祛斑赛道。2021年我国美白祛斑市场需求规模已达到2540亿元,市场需求规模年增长将在14%—17%之间,未来十年皮肤管理的需求市场将进入爆发式增长。


【资料图】

祛斑霜消费群体调研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女性占有很大的比重。“雀斑、黄褐斑”是最困扰女性的美容问题之一,其困扰程度仅次于“肥胖”。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中国约有70%的女性为不同程度的色斑所困扰,其中心理压力最严重的是31-40岁和21-25岁之间的消费者。年龄跨幅比较大,覆盖范围广泛,由此可见,受雀斑、黄褐斑困扰的人群何等庞大,祛斑产品市场空间广阔。

整体美白淡斑市场的典型细分人群以Z世代人群与都市白领为主要量级人群,其中Z世代人群的量级相较于都市白领更大。调研发现,Z世代人群对于美白类产品的需求除功效外,还追求成分的安全健康,他们在选择化妆品时更注重产品的具体添加成分。该人群另一鲜明消费特征是,消费能力普遍不强且需求更为细分化。

祛斑霜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的祛斑市场上,产品种类以及形态繁多,除医美器械祛斑之外,还有外用护肤品和医美针剂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功效各异,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斑点问题。谈及祛斑,当下市场上主要的祛斑方式分为医美光电祛斑,如光子嫩肤、激光、射频等项目;针剂注射类产品,比如一些含有美白祛斑成分的医美针剂;功效类护肤品化妆品,比如面霜、精华液、面膜、粉底等;以及一些口服的具有淡化色斑,提亮肤色作用的产品,比如一些中药制剂的产品。

美丽修行大数据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从市场端的反馈来看,热门美白类化妆品对于美白效果好、提亮祛斑、安全不刺激、成分浓度及配方等词汇具有更高的敏感度;所有美白淡斑类成分中,植物提取类成分占比高达45.7%,显示出消费者对于温和成分的偏好。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祛斑霜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咨询报告》显示:

祛斑美白类化妆品在我国属于特殊化妆品,实行注册制管理。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管司组织中检院起草的《祛斑美白化妆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中也曾明确指出: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应对祛斑美白化妆品进行定位,明确其产品属性,围绕产品属性进行开发设计,并开展相应研究。《化妆品分类目录》中也明确指出,改善因色素沉积导致痘印的产品属于祛斑美白化妆品。仅通过提高水合度、清洁、去角质等方式,提高皮肤亮度或者加快角质脱落更新的,与祛斑美白化妆品的主要作用机理存在区别,不属于祛斑美白化妆品。

此外,《美白化妆品研究指导原则》还要求,对原料功效或作用机理等进行宣称的,应与相关原料的功效依据相符。“不得使用医疗术语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如祛除黄褐斑、祛除雀斑、祛除色素痣、抗炎等;不得使用夸大或绝对化宣称,如马上美白、消灭黑色素、阻断黑色素运输、直达肌肤底层、智能靶向抑黑”等。并特别强调指出,防晒、去角质、清洁等相关产品均不得宣称祛斑美白功效。

祛斑霜市场竞争状况

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祛斑霜市场仍旧强劲,特别是日韩品牌。跨国公司的霸主地位依然无法撼动,其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及营销能力,牢牢占据祛斑霜产业领先地位。欧美日企业引领全球美容理念和产业发展方向,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格局仍将延续。

祛斑霜行业是自由竞争市场,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途径,一般是改造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建设品牌增强溢价能力,研发驱动,或者优化供应链与销售渠道,同时人力资源建设也很重要。企业活动链条的任一优化都等为企业整体带来价值。就目前国内的竞争情况来讲,我国祛斑霜企业缺少品牌话语权。

报告在总结中国祛斑霜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各方面因素,对中国祛斑霜行业的发展趋势给予了细致和审慎的预测论证。报告资料详实,图表丰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观的比较,为祛斑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能准确及时的针对自身环境调整经营策略。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祛斑霜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咨询报告》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