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爆火的启示:好儿歌需要好传播

来源:津云


【资料图】

好儿歌去哪儿了

调查显示,11.39%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适合幼儿学习的儿歌数量非常多,37.97%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多;48.11%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适合幼儿学习的儿歌比较少,2.5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少。

超七成受访者认为,“挖呀挖”儿歌走红的现象说明好听的儿歌太少了;约六成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儿歌作品走红,只能说明追捧儿歌的是成年人、网友缺少耐心领悟深刻严肃的文艺作品、成年人对儿歌的了解和关注太少;超五成受访者认为,虽然小朋友们仍然对儿歌兴趣浓厚,但整体而言,现在的儿歌不如过去的儿歌优秀。

新作质量不理想

除了很多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儿歌中质量高、传唱度高的新作太少,缺少新时代的儿歌佳作名篇之外,人们对一些儿歌新作品中网络流行语过多也表示不满,认为这样的儿歌无法达到启迪智慧、提升素养的效果。四成左右受访者认为当前一些儿歌作品的想象力受到了成年人思想的局限,在立意方面也落后于当代儿童所具备的认知与视野水平;三成多受访者认为一些比较流行的儿歌有过度成人化的嫌疑,常常存在逻辑和常识方面的谬误;部分受访者关注到优质的儿歌不一定容易推广,反而是劣质的儿歌更有市场、更容易出现泛滥成灾的现象。

“韵”“味”决定传唱度

林霆表示:儿歌,是人类出生后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体裁。儿歌的样式非常多样,除了常见的形式以外,摇篮曲、数数歌、绕口令等都属于儿歌的范畴。其主要特点是极富韵律、有节奏感、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且有趣味,适合儿童聆听和吟唱。儿歌的主要作用是以歌谣的形式向孩子传递一些基本的知识、道德感和良好的习惯。

“儿歌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母歌,是成人唱给儿童听的;另一类是儿戏,是儿童自己边游戏边唱诵的。无论是过去流传的儿歌还是当下流行的儿歌,母歌所占的比例往往是最高的,因为幼儿无法自行阅读,只能靠成人的讲述方能习得。总体来说,我们的儿歌作品在数量上并不匮乏,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出大量新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广为传唱的精品仍是少数。”林霆介绍说,儿歌创作看似简单,实则很有难度,它要求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站在儿童“万物有灵”的视角,将简单的知识、信息准确传递出来;同时,优秀的儿歌作品又必须要有很强的趣味性和韵律感。与儿歌的内容、形式、教育意义相比,趣味性和节奏感才是决定儿歌能否广泛传唱、深受儿童喜爱的关键要素。

林霆认为,当今时代,儿歌的传播和推广方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80后”“90后”家长比他们的父辈更加习惯使用电子设备,但考虑到儿童视力发育等问题,家长们往往采用纸质版图书与电子设备相互辅助的方式向儿童传授儿歌。在技术革命的时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儿歌旨在营造亲子关系,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愉悦感,并在反复诵读吟唱中教会孩子有关世界的基本知识、传递健康积极价值观等方面始终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今晚报记者 张译丹 摄影记者 周伟)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