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隐私,价值与误区同时存在

来源:东方资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审视隐私,价值与误区同时存在

周辉

《隐私为什么很重要》[美]尼尔·理查兹 著朱悦、嵇天枢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 周辉

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是世界各国近年来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领域。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均衡隐私保护与数据流通,一方面需要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隐私和个人信息重要性的共识,另一方面需要设计可靠方案,以协助个人建立或重拾对政府、企业等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信任。

作为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资深学者,尼尔·理查兹在理论研究和法律实务方面均作出过重要贡献。理查兹同时是美国隐私法权威文件《信息隐私法原则》起草组的主要成员之一,还在欧美数据跨境流动“隐私盾”一案中担任专家。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历汇集融合成了这本《隐私为什么很重要》一书,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

从重要性角度审视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既要认识其重要价值,也要厘清现有的常见误区。

第一,个人在区分其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隐私不可或缺。社会学语境下,人通过不同环境参与社会生活、遵循特定的行为规范,扮演教师、学生、子女、父母等多种社会角色。如果个人的隐私得不到保护、个人信息被随意暴露,将加大同一人身上不同角色冲突、混同的风险,阻碍角色社会责任的顺利承担。

第二,网络空间“公权力—私权利”关系发生变革,产生了新的“公权力—平台私权力—私权利”架构。由于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不对称,个体权利不断受到挑战和侵犯,个人无力也无法及时处理海量的隐私政策、用户协议等信息以保护自身,个人与公私权力间的信任与协作关系亟待重建。

第三,许多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误解影响着保护工作的开展。理查兹在本书中将其简明扼要地归纳为四类,并逐一批驳:一是“隐私只是为了掩盖见不得人的秘密”,二是“隐私只是关于‘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事”,三是“隐私只是关于个人的控制”,四是“隐私已经垂垂将死”。理查兹认为,牵涉个人角色认同、私权利保护等重要问题的隐私不仅不会垂垂将死,而是会在未来持续充满活力。

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理查兹在书中围绕“身处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提出了妥善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原则和方案。

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对个人的研究,例如非理性行为和认知偏差等理论,正被用于精心设计出具备针对性的机制,以实现从线上操纵、误导甚至欺骗这些“身处现实的个人”,即身处现实并不断受到网络空间信息流影响的个体。弹窗广告、访问劫持只是其中较为简单的例子,类似的机制存在于线上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个人无法轻易识别、理解和对抗这些机制背后的精密原理。因此,保护个人需要通过个人信息流通规则的主动调整来实现。

理查兹认为,这一调整过程应当包含四个主要进路:一是审慎,即在处理隐私和个人信息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态度;二是诚实,加强处理过程的透明度,避免欺骗或隐瞒的发生;三是保障措施,即要求处理者采取适当的安全保护;四是信义,也是其主张的核心。信义这一源自信托法的精神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须出于保护个人利益,而非追求处理者自身短期利益的角度来实施相关行为,不能以个人的信息损害个人自身的权益,也不得操纵或不公平地对待个人。虽然,相关制度设计的细节未见于本书而是留待理查兹其他作品再加论述,但不难看出,理查兹所主张的信义之内涵,与我国正在探索的数据信托制度的内核多有相通之处。

综上所述,《隐私为什么很重要》不失为一本佳作。即使本书的受众面向以域外读者为主,论据也多采用其他国家资料,但在数据跨境日渐频繁的今天,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风险与威胁实质上非常相似。重建信任、匡扶信义也是各国都需要解决的问题。期待书中论证及结论可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有所启发,也相信本书可使国内研究者、实务工作者和一般读者均有所收获。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