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态丨我拿到老虎尿后,在小区里看了一出“貉”假虎威的大戏

来源:东方资讯

2022年11月20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41期“自然之美:变化与永恒”演讲现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王放带来演讲:《野生动物的秘密里,藏着变化中的自然中国》。

王放演讲视频:

以下为王放演讲实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是王放,是一个跟在动物屁股后面跑的人。我的工作是搞清楚动物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今天要分享的是与野生动物和城市变化有关的故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我们的工作发生在遥远的地方,比如,在遥远的岷山或者秦岭或者邛崃山追踪野生大熊猫。

生活在四川岷山的野生大熊猫|王放供图

在野外跟着野生动物跑的同时,我们有很多思考和感受,这些感受和城市、和人类日常的生活有关。野生动物和我们每天的生活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

没想到,在2019年,我进入复旦大学工作之后,找到了一个答案。我在上海这一个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发现了大名鼎鼎的、成语“一丘之貉”的貉。

上海某小区中的野生貉|王放供图

大家对于“一丘之貉”这个成语是很熟悉的,但是貉的样子、特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仍是陌生的。我第一次看到貉的一瞬间,很强烈的想法出现在心头:教科书、参考资料中对貉的特征的描述好像都错了。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貉应该是害羞的、胆小的、羞怯的,甚至还有一些资料用“懦弱”这般带有情绪化的词来描述这种野生动物。这些描述都指向一个信息,这种野生动物会躲着人,面对各种变化都会表现出恐惧貉害怕,对环境的反应也比较迟钝。

但我第一次看到貉这种夜行性动物时,还是天光大亮的下午四五点钟。貉从城市居民楼的通风口里探出半个身子,观察着身边的事物,来往的电动车、行人、流浪猫……貉就这样,在角落探察了两个小时,从下午四五点钟一直到晚上七点。

我也在那儿一直观察着貉。我发现貉好像对声音非常敏感,当它们听到狗叫声、电动车发出的声响时,会很敏锐地朝声音的方向看过去,判断会不会对自己有危险。我也发现,貉对各种各样新出现的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我在观察貉的同时,貉也注意到了我,它们知道我和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同,我只是在安静地观察着它们,对它们没有威胁。

在这两个小时中,貉对我已经熟悉了。当夜幕降临,它们开始外出觅食时,它们仍会躲避来往的行人。但觅食十几分钟后,突然有一只貉转过身,向我这个,在它判断中的熟悉的、没有威胁的人走来。它对我腰上挂着的手电和器材、手中拿着的相机非常感兴趣,抬头看着。还把鼻子凑到我的裤腿上,闻了起来。

好奇的貉向我走来|王放供图

与其说它们是胆怯的、害羞的、懦弱的,我觉得不如说我看到了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物种,正在迅速地学习、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来适应城市环境。

或许,教科书并没有写错,只不过是我们对城市中的貉的观察行为开始得晚了一些。也许在漫长的历史中,貉的确一度是胆小的动物。但就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随着貉开始慢慢地适应人类生活的城市的环境,它们的性格发生了改变,更加好奇地、勇敢地探索城市。

因此,在四年前,我们科研团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随着貉一起成长,看一看这样一种随着城市变化一起变化的动物,会给城市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

很多关于貉的传说都说,貉是会变身的,能够把尾巴藏起来,变成人形、穿上人的衣服,乘夜跑到人的家中偷酒喝,也会在半夜往人的身上撒沙子或者轻轻拍人的肩膀搞恶作剧。

虽然这样的传说不符合生态学的事实,但貉确实是一种很有本事的动物。我们可以在小区的池塘、河流边看到貉抓鱼、抓螃蟹的身影,也可以在草坪上看到貉在刨地捉蚯蚓、吃草根。如果小区里有小山坡,还可以看到貉在山坡上挖土找甲虫。小区中的垃圾堆、垃圾桶,居民投喂的猫粮,就更不用说了,是对貉来说更容易获取食物的地方。看起来,貉很心安理得地依赖人类提供的食物生活。而在对接近1000位市民进行的访谈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完全不接受貉的市民非常少,大部分市民对貉是很宽容的。

社区中随处可见觅食的貉|王放供图

这样的生活方式影响着貉这一物种在城市的行为。2019年我们在上海观察貉的时候,我们对全市的貉进行了统计调查,发现大概有40-50个小区有貉的分布。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提升到了70,2021年又提高至140。而在今年,2022年,上海已经有超过252个小区有野生貉的分布。作为上海本土的乡土物种的貉,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历过从慢慢减少到消失的过程。但是就在过去的三四年的时间中,它们卷土重来。现在,在上海,有超过200个社区和城市绿地中,能看到貉的存在。

当我再次回到第一次见到貉的小区时,发现这里的貉好像已经不怕我了,连最初的警惕也不复存在,貉在众目睽睽之下,径直朝我和我的手机冲过来,一头把湿乎乎的鼻子撞在我的手和手机上,我赶紧后退了几步。

这里的市民觉得野生动物太可爱了,所以投放了成堆的猫粮给它们。但这成堆的、来自人为投喂的猫粮,对貉这一野生物种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年出生的小貉不会正常地扩散,不会离开父母的领地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小区因貉的密度过高,而发生的貉与貉之间的争斗。不仅如此,我们已经发现,在高密度的貉种群中,貉的皮肤上已经开始出现寄生虫和其他皮肤病,貉的生存质量、健康都受到了影响。

黑暗之中,堆成小山一样的猫粮 | 王放供图

貉的存在也给居民带来了不少困扰。在夜间,貉对成群结队的打斗、发出撕咬的声音扰人清梦。而且,虽然它们是一种爱干净的动物,但当人们经过它们集中排便的地方,仍旧会被排泄物的浓烈气味干扰。人与貉的冲突越来越频繁。

2019年秋天,我在一次公众报告里讲,当野生动物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适应城市时,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在三年到五年,或者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野生动物可能会跟人发生冲突。没有想到的是,我们预测对了事情发展的方向,却没有预测对发生的时间。

报告后不到一年,2020年7月,第一起超大城市中人与中型野生动物的冲突在上海发生了。一位上海市民在网上登出因被貉咬而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接种记录。她在小区人行道行走时,与一只莽撞的小貉撞相撞。慌张之中,小貉的牙齿擦破了这位居民的脚踝。伤口虽然不大,但是却引起了网络上几百万条的讨论。大家惊呼,上海这个大城市中竟然野生动物泛滥,是什么让胆小的貉去攻击人类,可能会攻击人类的野生动物怎么可以在城市存在……

很快,有市民自己拿着编织袋,尝试在小区中捕捉这样的野生动物——当然,这是违法行为。也有市民询问保安和物业,能不能出钱把这些野生动物全部赶走。甚至,还有市民在微信聊天群中讨论,是否可以通过购买毒药的方法,让这些野生动物从小区里消失。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高度的不安,一方面我们知道居民的担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意识到,包括黄鼬、松鼠、貉在内的很多野生动物都是这片土地的乡土物种。而且,市民捉捕、毒害这些野生动物不仅犯法,也可能会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崩坏,其后果的危险程度无法预计。

人类与貉相互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相互伤害着。与重返城市的乡土物种共存,是挑战,更是一个机会。我们现在面对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世界上最美的那些城市,在完成高速的城市扩张之后,开始恢复河湖湿地,让城市拥有更好的自然生态、景观。这时,几乎无一例外,都发生了野生动物重新进入城市的过程。虽然,也经历了困扰和磨合,但最终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生态。

野猪与人类分享生活环境|王放供图

我想,上海出现貉、南京和杭州出现野猪、深圳出现水獭和野生豹猫……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城市的生态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这或许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而协调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面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挑战,将是中国城市管理需要面对的新常态。

作为一个科研团队,我们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但在2019年起步阶段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城市,特别是上海,并没有国家级保护动物栖息、生活,也没有自然保护区,也不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而且当时人和野生动物的冲突还没有发生,人们对未来的可能性很难想象,因此很难获得做研究所必需的经费和资源。

最终,我们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一起做了一次公募的尝试,希望获得公众的支持。这不是一次科普活动,不是拿着实验数据、材料和结论向公众普及研究成果,而是一次将感兴趣的公众当作合作者或者投资人,一同加入到研究过程中来的尝试。

“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 | 王放供图

没有想到,短短一个星期,有超过4000个市民支持了我们,我们募集到了超过10万元的经费。我们用这些经费置办了一个一个在实验点上能够去使用的仪器和设备。

项目最初,我们成立了微信群,可以把调查点中观察的影像、发生的事情告知为我们募捐的市民,市民也可以告诉我们自己在哪里遇到了什么野生动物,都是很简单的聊天行为。

但是很快,来自于公众的支持发挥了更大的能量。有市民建议说,我们见面聊一聊,发动大家的力量,还能做些什么。当我们跟接近200位市民见面后,我们将他们提出的意见加入到调查工作之中。我们也意识到,随着市民跟我们一同做调查,这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科研项目。

随着市民跟我们一同做调查,这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科研项目 | 王放供图

调查过程中,职业为中小学教师的市民会将调查过程汇编成课程、课本。也逐渐有企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场地和经费的支持,帮助我们印刷出版物。随着调查越来越成规模,涉及的活动主体越来越多,我们开始定期与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逐渐形成市民、科研团队和政府之间的合力。

>>滑动查看<<

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调查过程之中|王放供图

我们也和参与项目的市民一同搭建起了一个数据共享平台,这个平台是公开的,所有对城市多样性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平台。虽然,这个平台还非常初步,但在运行三年之后,我们很吃惊地发现,我们好像已经在中国的超大城市间建立起了第一个跨越城市的兽类监测网。

这个监测网由超过110个位点的监测设备(比如,GPS跟踪定位项圈和红外触发相机)组成,每一小时就将城市中的野生动物的生存活动状况回传到数据库中,包括是否有盗猎、捕鸟网的存在,是否有新出现的濒危物种和珍稀物种等。这个城市社会数据库在用最快的速度告诉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野生动物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更长时间的监测,能够回答更多关于城市多样性变化的秘密。

开放的在线城市兽类数据库/图片库|王放供图

这个在市民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兼设备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逐渐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因为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表明,一开始拒绝划拨经费的原因,比如没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存在,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们都忽视了珍惜濒危野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速度,除了貉之外,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城市野生动物正在人类的身边顽强地生存着。

比如通过监测网,我们在上海杨浦区发现了一个暂时维持稳定的小灵猫种群。小灵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上海的历史中尚无野生小灵猫的生态照片,只有非常零星的目击记录。这一区域也因为小灵猫野生种群的发现,得到了更全面的监测。现在我们正和政府一块讨论更好的保护管理计划,来保护这个珍贵的极小种群。

小灵猫|王放供图

监测也发现了被认为已经在上海消失20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们5次在上海监测到了豹猫的存在。

豹猫 | 王放供图

每一次发现都是一个惊喜,也给予我们信息:野生动物没有那么脆弱,城市在变化,它们也在变化,给它们一些缓冲的时间,也许有一天它们也会像貉一样适应城市,继续在这个系统中执行自己的功能,丰富这个生态系统。

除了发现生活在城市的珍惜濒危物种,监测网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野生动物在城市生活的习性,进而找到更好的保护、管理方案。

比如,对貉的监测和研究不仅帮助科研团队发表了有价值的论文,也为城市更好地管理野生动物和应对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支撑。

比如,我们发现,貉在城市的扩散速度是每年2.5公里,尽管目前它们已经占领了城市中超过250个社区,但这仅是它们在城市中适宜分布空间的10%。也就是说,在未来的10-20年的时间里,它们仍然会快速地扩散。因此,我们需要在更多区域做好准备。

我们识别出七个关键区域,这七个管理区域像是貉的高速公路一样,它们可以通过这七个关键的生态走廊完成在城市中的迁移和扩散。因此,针对这七个关键区域,既要防止非法盗猎、捕捉,也要防止过度投喂。

七个关键管理区域|Qianqian Zhao et al 2022 Environ. Res. Lett. 17 104036

我们也在貉身上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来没有记录过的合作行为。这些行为很可能是因为貉的生存空间从野外转移到城市所带来的。貉在小区的生活空间仅是野外的1/6到1/7,因此,多个貉的家庭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在一起,几个小家庭、小社会由此组织起来,进行合作。我们正在目睹一个独居动物向一个出现了社会化行为的动物的转变过程。

通过给貉戴上GPS追踪定位的颈圈对它们进行监测,我们也找到了更符合貉在城市生活习性的管理方式。我们发现,投喂猫粮、垃圾管理不善是导致小区中貉的数量激增、生存条件以及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凭朴素的直觉,将一部分成年的貉放到更适合它们居住的天马山、江边的湿地这些自然的栖息地,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但是,貉通过GPS追踪定位的颈圈告诉我们,即使被送到自然栖息地,它们也会想法子回到人类生活的城市中。在回到城市的旅途中,它们可能会冒着被撞伤、撞死的风险穿过公路,可能会闯进商业区,可能被狗咬伤……这些异地放生的貉的死亡率几乎接近100%。

而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在城市中进行野生动物管理,不能根据对野生动物的简单、片面的印象而采取粗暴的方式,而是应该在探索、了解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的生活习性后,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方式。

我们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处理人貉冲突。有一次,我们去到野生貉数量超标的小区之一解决人貉冲突。在叫停给貉投喂猫粮的行为,停止垃圾堆的不严格的管理之后,经过一两个星期的时间,貉的行为便恢复了正常。它们不再追着人走、它们恢复了对人类的适当的警惕和恐惧。小区内的70多只貉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下降到了40甚至30多只,数量逐渐恢复正常,人与貉之间的冲突好像也慢慢消失了。

在认知生活在城市的野生动物时,我们意识到,不仅要关注“野生”,更要关注“城市”,它们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属于城市动物的共同点。比如,在自然界,想要控制一种中型的食肉动物,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知道这个地方有大型食肉动物出没。

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在尝试管理小区中貉的数量时,在貉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涂抹了虎的粪便、喷洒了虎的尿液。自然情况下,貉闻到这些味道就会意识到危险,速速逃走。我们在小区观察时,也确实看到貉面露惊恐之色,消失在黑夜之中。

我们从动物园取到虎尿虎粪,并用在小区貉出没的区域|王放供图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20分钟后,这些生活在城市的聪明的、对于环境充满着探索和学习精神的貉,重新回到了这个空间,再次闻了闻这个气味,继续很快地溜掉。但在隔了更短的时间之后,它又一次回到这个地方再次去闻、去探查。貉用了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意识到,这个气味是很可怕,但是这个区域好像没什么真正的危险,也没有真正的食肉兽存在。

在下一个时刻我们看到的场景是,一只貉壮着胆子跑到了我们涂抹虎的粪便和喷洒虎的尿液的地方,在确定没有危险后,努力地弓起后背和脖子,把这个虎的粪便和尿液的味道认认真真地蹭在了自己的身上。貉假虎威,那一时刻它好像觉得自己更威猛了。它携带老虎的气味,在小区里横着走,甚至侧头看着身边的貉和深夜遛狗的市民。这危险又神奇的味道给了它更大的信心。我们认为,这就是城市动物的特点。

在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市民、社区、科研机构、社会机构和政府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更多的促进城市中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探索、研究仍在进行中。

基于研究,我们采用多种途径,将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人和野生动物共存的方法普及给更多的市民、小区。

我们把科普展板立在小区内,通过展板,人们意识到,貉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乡土物种,人既不要去捕捉它们,也不要去投喂它们,只需要保持距离、静静地远观就好。在那些长期开展科普的小区中,我们发现其中的野生貉的数量有回落,貉也回归了更自然的生活习性,重新变成了那种既好奇、有探索精神但是又谨慎敏感的小动物。

我们相信,当貉的故事出现在杂志的封面、支付宝的首页、人们上下班途中不经意能看到的宣传板上时,人们对待貉的方式可以更平静、更科学。因此,第一部和第二部中国城市貉的纪录片诞生了,第一本中国貉的绘本诞生了,更多跟貉有关的故事、跟城市鸟类、跟城市小灵猫有关的故事正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被讲述。

第一部中国城市貉纪录片

第一本中国貉绘本 | 插画师:苏打

我们很庆幸,这个项目从第一步开始就有市民的参加。就像一个滚动着的雪球,它是由复旦大学、上海市林业总站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捏起来的,是在市民的帮助之下才能滚动起来,并吸引了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加入。

这样的公民科学行动,不仅仅能填补科研空白,也不仅仅能做一些科普宣传和教育。我们更大的目标是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明天,就是去探寻生物多样性如何跟每个人的生活建立连接。我们的努力没有结束,城市中人和貉、各种生物之间互动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一切仍在进行中。我非常期待在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在更多城市中看到市民与野生动物平静、健康地相处。

演讲嘉宾王放:《野生动物的秘密里,藏着变化中的自然中国》

策划/监制:吴欧

作者:王放

编辑:史唯欢 杨喜九

校对&排版:尹宁流

向“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回复【演讲】,或者点击菜单栏【演讲】,即可看到更多科学家演讲。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