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直播实现非遗传播的视觉化、情感化转向

来源:东方资讯


(资料图片)

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周靖杰)随着深度媒介化时代的降临,非遗的活态传承要求凝聚更广泛的传播智慧,调度更多元的传播渠道,以直播打赏为代表的新机制调动非遗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内在驱动力,激励创作者打磨、输出优质非遗内容,增强了用户对于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参与度。在短视频与直播的助力之下,非遗传播正加速从静态通往活态,从守旧走向出新。12月8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举办“新视听时代的非遗传播-直播助力非遗传承论坛”,并发布《活态传承-直播打赏与非遗传播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图为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刘涛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刘涛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一种活态样式和传播趋势,通过直播、短视频打造传统文化融合传播新场景。

刘涛认为,在数字媒介时代,视觉化、情感化、游戏化是一种普遍的文本呈现形式和编码规则,非遗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需要通过技术赋能,在这些方面跟进和突破。其中,在情感转向的语境下,情感逻辑已经深刻地介入到事件结构中。非遗一旦携带了情感,它便不再是“静观”的对象,而是拥有了故事和生命,从而完成从“非遗产品”到“文化事件”的演化,并最终具有嵌入社会系统、进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潜能。今天,直播、短视频的发展,赋予文化以崭新的生命形式,尤其是直播的发展,正在重构非遗传播的数字场景,从而打通了非遗传播中公众认知与行为的最后一公里。

刘涛建议,下一步非遗直播要延伸线上空间,同时寻求重塑线下空间的方式,如重建博物馆传播的线上场景、混合场景、游戏场景,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报告》分析,以往非遗传承以“博物馆”式的记录留存为主,脱离大众生产生活。直播、短视频中,年轻群体用点赞、打赏、消费等方式表达对非遗的“欣赏”,非遗从业者获得经济和物质的双重认同,激发创作热情,坚定传承信心。大众用经济活力促发传播生机,直播打赏成为非遗传承的“点金石”,加速非遗传播从静态通往活态、从守旧走向出新。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