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态丨大科学装置如何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

来源:东方资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贺飞 刘小鹏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这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被称为“大科学装置”,是多个学科领域的“国之重器”。今年两会期间,如何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对建制化基础研究的推动作用,成为相关领域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大科学装置进行前瞻部署和系统布局,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已布局建设57个,根据“十四五”规划,拟新建20个左右。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大科学装置全面支撑了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空间与天文学、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工程科学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覆盖创新价值链各个环节,依托大科学装置逐步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大科学装置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的新引擎、国家创新高地的核心要素,代表了国家综合科技实力,是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必争之地。

然而,我国大科学装置在顶层设计与布局、政策与资源支持、体制与机制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已初步建成的部分大科学装置在完成验收前,无法获得运行经费的支持;有的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必要的实验终端却迟迟配不齐;从事大科学装置建设的人员由于没有论文发表,在现有人才评审中难以得到认可;一些关键设备与工艺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

因此,对于大科学装置来说,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保障其高效运行的系统化思路。

从概念上讲,大科学装置的生命周期包括5个基本阶段:规划和论证、建设和安装、运行和维护、优化和升级、调整或退役。大科学装置投资体量大、技术复杂性高、建设周期长,科学-技术-工程复合且影响范围广泛,其相关技术和工艺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先进性甚至是唯一性的特点,需要自行研制核心设备。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