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天下!数字浪潮奔涌提出崭新培养要求 且看职业院校如何接招

来源:工人日报

数字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崭新的培养要求——


(相关资料图)

【创新在一线·如何架起数字人才的“成长阶梯”④】数字浪潮奔涌 职校如何接招

阅读提示

随着产业数字化的推进,大数据技术正向百行百业渗透,来职业院校寻求合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更多职校学子将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在培养数字人才、服务产业方面大有可为。

喷淋清洗、强气流除水、自动称重分选……5月12日,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新大陆集团共同构建的实训室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利用桌面机器人、传输带等软硬件设备,合力模拟出一个果蔬加工“智能工厂”,体验如何用数字技术为产业赋能。

近年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批开设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数字经济息息相关的专业,并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开辟了云计算培养方向。

然而,当时数字经济刚刚起步,数字人才培养更没有经验可循。“师资、教材都是问题,最初的探索不可谓不艰难。”该校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下称“物智学院”)党总支书记吴震宇说。

如今,物智学院每年迎来约100所兄弟院系交流“取经”。“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问数字企业。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到企业中去。培养数字化人才依然要走产教融合的路子,与产业和企业一同成长。”吴震宇所总结的,也是很多职业院校的破题之道。

入企问需 锻造“工匠之师”

福建是中国数字经济的策源地,省内职业院校也对数字市场的需求有着更敏锐的嗅觉。以大数据领域为例,2017年,物智学院在软件技术专业中开设“大数据技术”方向,2018年正式设立“大数据技术”专业。回忆起筹备新专业的日子,吴震宇告诉记者,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固然很大,但最难的还是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一个全新的领域,对口专业的科班毕业生还很少,而从相近专业选拔教师,其知识结构又显得陈旧。”物智学院大数据专业主任张晓敏还记得,2016年到2017年,自己带着新组建的教师团队到北京、江苏等地调研,走访参观滴滴、京东、联想等数字企业,“取经”业界最新技术,就人才需求与企业做深入探讨,一点点搭建起教学框架。

2019年,作为第一主持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19家职业院校以及多家数字企业,共同承担国家级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我们从‘一穷二白’开始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涵盖教材、微课、实训资源等,开放给全国的职业院校共享。这个打磨的过程奠定了校企合作的基础,也锻炼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张晓敏说。

现在,教师定期进企业“充电”已成为学院的传统。“我们每两年要到企业顶岗6个月,工作成效与职称评定相挂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任周素青表示,每个专业都与省内龙头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脱节。

“企业也是这种合作的受益者,积极性很高。”周素青介绍,在到中锐网络顶岗时,一位老师为其“智慧桥梁”系列产品开发了一个接口,给企业带来每年百余万元收益。

引企入校 把准市场脉搏

“穿戴VR设备,眼前是网络工程师的各种工作场景,我可以自由练习调试设备、上架软件,仿若置身‘元宇宙’……”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读大一的叶丁炫,对前不久的一堂实训课念念不忘。他告诉记者,这是一家高新企业的驻校老师讲授的“VR体验课”。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职校教师“入企进厂”,数字企业也派工程师常驻校园。周素青介绍,以中锐网络为例,该公司每年派驻两位“企业导师”,以其研发的“大坝健康监测系统”作为教学案例。企业导师对部分数据进行脱敏后,利用实时回传的福州地区大坝的库水位、坝体渗流、形变位移等指标,结合各专业特点,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

走进物智学院的实训综合楼,各种“黑科技”扑面而来:与京东共建的智能零售“无人超市”、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共建的“华为ICT学院”、与新大陆集团共建的“物联网行业应用体验室”、与奇安信集团共建的“网络安全实训室”……学校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与多家著名IT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校中厂”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们无限贴近蓬勃发展的数字产业。

“数字人才缺乏,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并挖掘合适的工程师,校企达成双赢。”中锐网络校企合作部总监徐衿弘说,依托实训基地,公司从物智学院选拔优秀学子,共同参与了福州地铁一号线无线网络部署、长乐云计算中心项目实施与运维等项目。

紧扣区域特色培育数字人才

“数字经济浪潮奔涌,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吴震宇说。

张晓敏这几年带队走访企业时发现,市场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此前需求集中在大型互联网企业,但这些企业招聘时未必会下沉到高职院校。但随着产业数字化的推进,大数据技术正向百行百业渗透,来学校寻求合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更多职校学子将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服务产业方面大有可为。

谈起专业未来的培养规划,张晓敏告诉记者,下一步要更多地兼顾产业,特别是结合区域产业数字化的具体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从事的往往不是研发岗位,而是服务于某个领域的企业,所以也要懂行业知识,知道数字技术如何落地。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开展‘双创项目’,例如与联想合作,利用其开发的数据智能平台,协助福州电力系统做线路故障探测。”张晓敏说。

周素青发现,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参赛都会选择“创业”板块,很少涉及“技术创新”。

张晓敏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在她看来,“科教融汇”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即不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也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智慧工匠”。

“我们强调应用技术的创新,践行工匠精神,找到一个小的技术切口不断完善,把它做得更精更专。”吴震宇表示,要引导鼓励相关专业的学生尝试成果改造、申请发明专利。(工人日报记者 陈曦)

标签:

推荐

财富更多》

动态更多》

热点